近年来,“老养老”的现象越来越多,今后还会不断增加。当然,“老养老”有很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一定是无解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父亲101岁,自己也已75岁。对于家住广州的叶坤池来说,照顾高龄父亲已是越来越不能承受之重。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3年后的202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2900万。不少步入老年的子女正尝试新的"老养老"方法,在照顾高龄父母的同时,也给自己的老年生活提质。
家族轮流看护分担压力
两年前,73岁的叶坤池和弟妹们商量着,把99岁的父亲送进了专业的养老机构。
" 刚开始我不同意,家里有7个孩子,还要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心里过意不去。"叶坤池最小的弟弟叶耀辉说,但自己变老也是事实,照顾老人也会渐感吃力。
不过,送父亲进养老院并非就成了"甩手掌柜",七兄妹定下规矩,每一天都要有一个孩子来养老院陪父亲。孩子们来看老人时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有人为老人准备了汤水,有人则推着老人在院子里散步……
" 至于父亲看病之类的开销,我们大家一起分摊。"叶耀辉说,七兄妹、14个子女,加上各自的配偶和孩子,整个家族多达54人,每天一人看护对小家庭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老人照顾得比之前更周到,在养老院住得很开心。
研究医书护航两代人健康
山东潍坊市友爱新村83岁的戴海清一肩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1999年,父亲腿疾发作,戴海清先后跑了3家医院,可结果并不理想。"医生表示,父亲年龄太大,不敢轻易用药,劝我尽人事听天命,我却不愿放弃。"退休前是高校哲学教授的戴海清翻阅了不少医疗保健书籍,每每看到一些有益的知识,先拿自己做实验,有益再帮助父亲。几年下来,早就被医生放弃的父亲已107岁高龄,"就连腿疾也康复了"。
这番经历还让戴海清夫妇受益。3年前,老伴乳腺癌术后体质变弱,全靠戴海清多年积累的医疗保健知识调理,不仅免疫力提高了,至今也没再复发。
小发明提升生活品质
" 老养老",对于湖南浏阳67岁的廖能明来说,最大的压力是体力和经济上的。
廖能明90多岁的母亲多年前曾两腿骨折,虽然在他的照顾下得以恢复,但出行不便。廖能明年纪也越来越大,背着母亲出去显然已力不从心。亲友建议,那给老人买辆轮椅吧。这又让早年下岗,每月养老金不足千元的廖能明犯了愁。曾做过木工当过司机的廖能明,决定自己搞发明。在仔细研究了不少车辆后,2011年,他为母亲打造了第一代"孝心牌"三轮车。多年来,根据母亲的乘车体验,廖能明多次对车辆细节进行升级,如今已是第五代,"花费小,母亲乘坐得舒服,我带她出门时自己也轻松,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红枫叶养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