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提出的“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南开区委书记姚来英,区委副书记、区长冯卫华就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新年伊始,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在分管区领导带领下组成调研组,历时两个月,就加强南开区养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街道、社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运营企业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并赴江苏、福建、湖南、湖北等地考察社区建设和养老服务工作。在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调研组结合南开区实际情况,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全区老龄
工作现状
南开区是天津市人口大区。随着多年来新生人口的锐减和老年人口的激增,全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期。目前全区老龄人口呈现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基数大。据区户籍中心提供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南开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将近达到联合国老龄化比率标准的3倍。与市内其他区相比,南开区老年人口总量最大、占总人口比率最高。
二是增速快。在过去10年间,全区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远远高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速。2016年,60岁及以上老人比上年增加近1.8万人,增长1.4个百分点。按照目前增速和接近老龄的人口数量预测,预计到2025年全区60岁及以上老人将突破30万。
三是高龄、空巢和困难老人数量多。在全区近25万老年人中,90岁以上6846人,百岁老人43人;失能半失能老人6.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8%;空巢老人家庭达10万户以上,占老年人家庭的41.5%,其中独居老人逾3万人,占30%。其中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1400余人。
以上数字表明,南开区老年人口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非常突出,政府对其提供养老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
虽然南开区养老工作取得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扶持政策执行难度较大、医养结合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不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发挥不充分、养老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先进地区经验
南京、福州、厦门三地养老工作的共同特点:领导高度重视、规划目标明确、政策执行到位、体制机制健全、资金保障充足、服务方式多样
福州市的主要做法是:
该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社区党委着力强化党建的龙头作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居家养老、青少年教育、法律援助、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多方面服务。
南京市的主要做法是:
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形成覆盖,社区养老形成网络,机构养老形成规模,老年优待适度普惠。
厦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成立市民养老服务中心,开通“12349”养老服务专线,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咨询、保健康复、家政保洁、餐饮配送、上门送药、陪诊陪聊、心理慰藉等服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如何”的要求,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南开区采取了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养老服务模式,努力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居家养老
为解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南开区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推广智能居家养老。先后引进30余家智能居家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健康签到、呼叫、家政、购物等方面优质便捷的服务。二是推行政府对困难老人的托底服务。对低保、特困等困难老人按不同标准,根据老人自选的服务项目,给予居家养老服务。三是大力发展配餐服务。
社区养老
从2014年起,南开区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管办分离”原则,推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建成昔阳里等9个试点,为失能半失能、空巢和失独老人提供家政、助餐、便利店、呼叫等“4+X模式”服务,由企业、社会组织、养老机构实施社会化运营。2016年全区日间照料中心增加至11个。
机构养老
截至2016年底,南开区共有各级各类养老机构29家,总建筑面积达到15.9万平方米,总床位数6603张。入住老人非南开区户籍的占总数的42%。此外,南开区还有2家为不能自理但需要短期托养照护的老人提供服务的托老所,均委托社会组织运营。南开区不断加强对养老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安全监管,民政、消防、卫生、安监和环保等部门对全区养老机构进行定期检查。
对策建议
针对南开区养老工作面临的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2017年区委、区政府工作要点和市民政工作部署,我们提出“1234”的工作思路。
“1234”工作思路
实现一个目标
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和医养融合的发展目标。
打造两个平台
服务阵地的实体平台
智慧养老的虚拟平台
健全三支队伍
老龄工作队伍
专业服务队伍
志愿者队伍
完善四种方式
政府购买方式
市场化运作方式
结伴互助方式
志愿者服务方式
1、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区委和区政府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组织参与、上下协调联动的老龄工作推动机制。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养老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完善政策落实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保证政策及时落地。
2、加强居家养老,满足老人需求。
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大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供给。结合区情,一是做好困难老人托底救助。确保符合条件的老人享有最基本的养老服务。二是推广智能养老服务。推出10种智能居家养老模式,进社区、进家庭。三是积极做好助餐服务。鼓励社会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3、完善日间照料,实现转型升级。
继续深化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一是加大建设力度。合理规划、适度发展日间照料中心,推动中心转型升级。二是提升中心服务功能。为行动不便且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入户服务;为独自在家的老年人开展“白天入托,晚上回家”日间托养服务。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照料中心。街道社区不收取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租金。
4、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机构作用。
在加强安全监管、适度控制规模的同时,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护理人员使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护理员职称评定体系。二是增加机构延伸服务运行补贴。三是引导养老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发挥政府对困难老人的托底保障作用。
5、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医养融合。
一是做好部门统筹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二是争取试点政策支持。三是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6、推动“互联网+”,提高养老服务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实施公益敬老项目,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应急呼叫、定位、体征检测等服务。二是做好区养老云平台的管理和运营。三是推出管理标准和与社区养老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四是达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各系统数据信息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红枫叶养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