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20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上述数据是由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3个部门在《“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下称《规划》)中公布的。
《规划》还显示,未来中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将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2015年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
“汹涌”的老龄化让中国本就薄弱的老年健康服务更为堪忧。仅就老年医疗服务所必需的康复为例,《规划》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建有康复医院453所,护理院168所,护理站65所。
相应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据《规划》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从业卫生人员分别为36441人、11180人、316人。
“数据基本客观。”关注养老问题20余年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罗椅民告诉记者,中国对老龄化的应对刚刚起步,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
《规划》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即从生命早期开始,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以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当务之急是从国家层面组建一个真正专业的团队,囊括医疗、康复、适老环境创造、政策制定等各领域,将老龄化当作真正严峻的问题来解决。”罗椅民说。
日前,由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显示,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人均医疗费用约是其他年龄组的6倍。接近20%的老年人群消耗了50%左右的医疗资源。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筹资与规划研究室主任李芬告诉记者,一部分仅需要护理服务的患者,由于保险不能覆盖护理,出于经济考虑选择医疗机构就诊。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康复需求显著提高,但资源紧缺。
有相当数量的部分失能、完全失能老人由于无法获得护理服务而无法出院。但因为有住院天数限制,时间一到就先办理出院再办理入院。“这就是所谓的‘压床’,其实就是医患双方都在自欺欺人。”罗椅民说。
一方面是罗椅民所说的老年人由于护理服务短缺而无法出院;另一方面,李芬的研究发现,临终前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家及以上不同医疗机构住院的人数占19.76%,最高达到7家。
李芬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老年人共患疾病发生率高,常见2种及以上慢性病同时存在,这就需要多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间高度合作,使用的技术、药品应适宜协同。
上述数据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当前机构间的运行、人员都相对独立,各级各类机构间没有形成有效联接,造成单体效率高、整体效率低。
相关部门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规划》提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机构数量有限且地区分布不均,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机构严重缺乏,为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设立机构、提供服务都需要人员,但当前从事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据罗椅民估算,中国健康养老方面的人员缺口达到1000万。
“这又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罗椅民表示,当前以康复为代表的老年健康服务并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就导致康复人员的价值就像过去的儿科医生一样无法得到体现。从服务提供的末端传导到人才培养的源头,就导致康复人员的培养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培养出来的人员也因为待遇等问题流失了将近一半。
(责任编辑:红枫叶养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