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逐渐迈入老年化社会,老年化的趋势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五六十岁的那一代人,他们出生正值国家鼓励生育时期,所以那一代人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形式颇为严峻。中国人口基数大,从国务院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可以看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而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长时间处于高位,甚至在开放二胎之后,依然预计在2095年之后才会下降到4亿以下。
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养老机构在国内并不受重视,大多数老人依然希望在家养老。营运而生的养老地产概念层出不穷,然而在众多概念中,是卖服务还是卖房子,成为了养老地产的核心问题。 卖房子无法触及核心痛点 中国老人的数量和家庭结构,注定了养老需要一定的住房基础。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倒三角结构家庭,让传统大家庭的轮养型养老模式无法维继。新进迈入老龄化阶段的人群,从生活方式与经济能力方面也与以往的老人有极大的差距。以50后为主的新进老年群体。退休有10到15年的健康状态。
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养老做投入,打理身心健康的同时也有极高的交流与沟通需要,他们维系着与自己的子女联系,同时又非常热衷与其他老年人交流。这些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住宅作为基础。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作为提供住宅的主力军,开发商对于养老地产的巨大机遇自告奋勇。近两年时间里,至少有32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军养老地产项目。
其中除了越秀地产、亿城股份等传统开发商之外,甚至还有中石化、首钢股份等跨界企业的加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仅仅在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方面的潜在市场规模就将超过4500亿元,由此催生的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潜在的市场容量颇大,能够吸引众多“大鱼”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对于开发商来说,养老地产或许只是他们营销的手段,卖房子的另一种借口。但对于怀揣养老需求的老人来说,一套房子或许就不够了。房子不是手机,光靠概念和情怀就能获得青睐,更何况,手机也要软件的支持与搭配。对于养老地产来说,真正的痛点或许就是与住房搭配的软件与养老功能区。
(责任编辑:红枫叶养老产业)